最新动态
高考不只是考生一个人的奋斗,而是一个家庭集体合作的综合工程。高三家长要照顾好考生的起居饮食;要了解高考政策、流程;更要积极地为孩子出谋划策,帮助孩子做好复习规划,做好志愿填报的准备。下面这20条建议,告诉您,如何陪伴孩子走好高三这一年。
一、做考生复习备考上的好帮手
1.望子成龙是做家长的共同心愿,但家长的期待可能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。家长要有平常心,和孩子多交流,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,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需符合孩子自身的成绩水平和学习能力。
2.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,作为高中生,已经有了自己想法,包括复习和生活习惯,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和尊重。
3.不要听信各种小道消息,更不要将这些小道消息传达给孩子,以免考生情绪受影响。这些消息真假难辨,大部分都是虚假的。
4.了解孩子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进度,从复习方法、学习策略、学习习惯等方面,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。
比如,协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,给孩子提供合理的意见。提醒孩子复习计划要留有余地,不能安排得太满;计划要全面,兼顾所有科目。在孩子执行复习计划时,帮助和引导孩子,督促孩子坚持计划。
5.不要急于给孩子搜集各种教辅资料,或者给孩子额外请家教,先让孩子把学校讲授的内容掌握好、学明白。
6.高三老师经验丰富,所以他们的学习安排一般是比较合理的。如果孩子对老师的安排有抵触,想按自己的一套来复习,家长应适当引导孩子,根据孩子学习的具体情况、成绩水平和学习能力,稍有调整地跟随老师的步调。
7.如果孩子某个科目成绩不好,或者某段时间成绩下滑,不能一味埋怨老师,应先从孩子自身找原因。家长可以跟任课老师多沟通,与老师换意见。在孩子面前议论、指责任课老师,容易影响孩子听课的专注度,从而影响复习备考。
8.在高三学生复习备考上,家长无法提供直接的帮助,家长能给孩子最大帮助就是提供一个安静、舒适的学习环境。在平时生活中,家长应多加注意,尽量为孩子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,比如看电视尽量小声,少看电视剧和娱乐节目等。
9.帮助孩子营造一个整齐有序的学习环境,督促孩子分门别类地放置各种教材、辅导材料、笔记本和试卷。杂乱无章的环境不仅浪费时间,消耗精力,还会影响情绪。
10.帮助孩子养成积极的休息方式,比如阅读、运动等。不必强制性的要求孩子绝对不能上网,不能看电视,但是如果孩子自制力比较差,家长应进行一定的监督和提醒。
二、积极准备志愿填报
1.重视志愿填报。很多考生和家长都非常重视学习成绩,但是忽略了志愿填报的重要性。家长一定要像重视孩子高考成绩一样,重视志愿填报。
2.家长很难辅导孩子的功课,但是在填报志愿上,家长可以做的比较多。
家长可以帮助考生搜集相关资讯,尽量全面地了解正规渠道的官方信息。比如上一年高招政策、招生计划、招生章程、考生人数、近年录取分数、目标院校的基本情况、专业情况、学校投档线、学校录取线、考生的大致名次、志愿填报、考试时间、录取时间以及报考流程等。
3.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本上,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,为孩子的专业选择、院校选择,甚至职业选择提供意见,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供孩子参考。
4.每种选择都有利有弊,家长可以提供几种方案,与孩子共同探讨,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在孩子手里。但在决定之前,一定要反复、认真地探讨各方利弊。
5.填报志愿是大事情,考生在填报志愿期间,很容易情绪不稳定,加上考试压力大,对待志愿填报容易心浮气躁。填报志愿时,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以平常心冷静、理智地分析,不能受情绪影响。
三、利用好暑假,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高三生活
利用好这个暑假,对开学后,考生适应高三生活有很大帮助。家长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做好暑期的学习和生活。
1.适当放松,有张有弛,劳逸结合。良好的身体状态是高三这一年的重要保障,家长要引导孩子多锻炼身体。放松是为了养精蓄锐,提高学习效率。但不能过分放松,以免进入紧张的高三学习后,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,影响学习效率。
2.避免太多唠叨,对孩子有过多的要求,切记与别人家的孩子攀比,不要人为地制造紧张气氛。家长应该多与孩子沟通,了解孩子的学习、心理和身体状态,掌握孩子的真实情况,避免在假期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,使孩子带着过重的压力进入高三的学习。
3.坚持每日学习的习惯,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用来学习。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制定一个学习、娱乐、吃饭、睡觉等比较具体的作息时间。使得孩子利用暑假的时间,形成有利于学习的生物钟。
4.在每天的学习中,家长可以提醒孩子,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合理分配每一天、每个科目的学习时间,及时纠正孩子熬夜学习、上网时间太长等不良习惯。
5.帮助孩子认真对待考试成绩。进入高三了,孩子将面临大大小小很多考试。千万不要因为考试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,不要频发催问孩子最近的考试成绩。
不管孩子考好还是不好,家长都应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,模拟考试只是测试学习实力的一部分,是学习情况的重要表现,但是不能概括整个学习的情况。
重要的是通过考试看到学习上的不足,了解短板,找出考试不理想的原因和薄弱环节。不要仅仅盯在分数上,更要分析分数背后的东西。